查看: 12611595|回复: 2

【随笔】日照印象

[复制链接]

9

主题

49

帖子

194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积分
194
QQ
发表于 2014-1-30 12:34:5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 更多»

x
画家莫奈有一幅名画《日出印象》。作家高桐有一部以此画为话题的都市情感长篇小说《日出——印象》。
但是,我说的是日照,与太阳有关的一个城市。这个城市位于青岛的南边,乘青岛-黄岛轮渡,过胶州湾,从黄岛上岸,过胶南,前外长李肇星的故乡,前面就是日照地界了。
日照是一座新兴的城市。最早叫日照县,隶属于临沂地区。后来升级为地级市,现辖东港区(原先的日照县城)、莒县、五莲县、岚山办事处、日照开发区、山海天旅游度假区,面积5310平方公里。人口200多万。面积和人口分别是青岛的一半多和四分之一左右。
以上是从网上获取的有关日照的知识,说实话,这些情况和数据对我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。
最初对她的印象是零散的。
据说,最早来青岛的日照人,是德占时期初期,受到这个新兴的殖民城市诸多机会吸引,越过胶州湾,在青岛老城区的西端,过去被称作西大森、挪庄的地方立下脚根,逐步安顿下来。起初的住处,严格讲,只是一些低矮的草棚,毫无生活保障。生活的来源,是靠给德国城建当局的工程及其配套设施打零工谋生。与他们一同在西海岸登陆的,还有胶州湾西岸过去隶属于临沂地区和潍坊地区几个县的先民。不知什么原因,本地老城区的土著居民,对来自那个与太阳有缘的地方来的人,抱有一种莫名的蔑视和排斥,“xie国人”,是本地土著对日照早期来青先民的方言称呼,究竟这个“xie”音对应的是“斜”字还是“邪”字,一直未作认真的考究。在生活中的排斥具体是什么情形,现在已不清楚,只是有两点印象深刻,一是口语中的个别字音,明显地区别于本地人和其他地方来的人。日照人通常读“d”音为“j”(如“电话”说成“建话”,“电力”读作“建立”),读“x”为“sh”音(“下雨”说成“杀雨”,“洗头”读作“湿头”),读“t”为“q”音(“明天”说成“梦牵”),等等,这一方言特征可以使你从众人中轻易地把日照人找出来。这还不是要紧的,要紧的一点,就是本地人曾流行不与“xie国人”通婚的习俗,就像阿拉上海人曾经不与苏北人通婚一样。曾经听说过不少这样的事例,确立恋爱关系的男女青年一听对方是“xie国人”,不管恋爱的双方是否情投意合,家长这一关就过不去。
就我个人而言,与日照的“联系”最早大约在初中毕业的时候。那时,青春年少的躁狂曾产生过想跟14中一位红代会大哥哥费洪森一起去黄河口的生产建设兵团的冲动,反复联系无果后,在地图上寻找到那个叫石臼所的地方,于是很想去看看那个跟青岛的浮山所建制相似(都是明代的“所”)的地方与浮山所究竟有什么不同,便跑到小港码头,结果被告知,通往那里的班轮早已停航,地图上标示的海上航线和里程成为了摆设。
大约1992年的时候,父亲说要带我去南方老家看看,我建议走公路,这样可以比走铁路省不少距离,更重要的是,可以一站一站地走,先到南京姑妈家,再到无锡堂兄家,最后到上海伯父家,然后从上海乘海轮回青。走公路的话,是必走日照的。印象中汽车走了好半天,停在一个显然是司机事先安排好的定点休息点,下车后被告知是进入了日照地界。深夜时分,伸手不见五指,更不可能仔细端详这个传说中的地方了。此后带儿子去连云港姨妈家乘长途汽车,来回也是必走日照。
再后来,前几年有业务关系频繁地去南通,这时有了高速公路,行车时间明显加快,到日照的时间有时是白天。虽然也是短短的二十分钟,虽然停车点距离真正的日照城还是八竿子够不着,毕竟能从容地走出停车点,到公路上去,看当地人怎么做生意,听当地人说浓浓的乡音,看当地人穿什么,长什么样子。有一次,车回青的路上,客车给日照一个酒厂捎带了货物——原以为客车就是客车,到了那家酒厂,车子开进厂区,直接在车间门口停下,司机跳下车来,麻利地打开客车的底部,从下面卸货,这才开了眼界,足足卸货半个小时!全是铸铁加工的零件,估计是在苏北加工制作的。那个厂子在日照市区的某个地方,具体地方说不上来,反正记得是车子在市区拐来拐去的,有机会在大白天见识了这个新兴的城市。
有机会接触日照人,不是在当地,而是在青岛。三年前,因为出版社的书稿,频繁地到李雪莹设计公司,她那里有一个小姑娘,就是地道的日照人,在青岛读书毕业后直接在这里找工作了。她很敬业,也勤快,但是从她身边同事的眼神里,明显地感受到一种不正眼看人的神态,不知道是不是跟她是日照人有关。与这位设计小姑娘的接触还不算太直接,因为大量的事务是与李雪莹谈的。身边也不时会遇到日照或日照周边的人,比如早在市青联工作负责青年文协时,认识一位尚在读书的日照籍的小伙子郑文军,虽然在青岛生活,但还是有明显的日照口音。他后来参军到河南某地当了特种兵,一直与我保持书信联系,不时把自己的情况给我做通报。复员后,他分到公安局,最初担任巡警,是那种很辛苦的差事,每天沿着街道要走好多路,也会经常遭遇委屈。他的父亲是一位老公安。我到他家去过,是那种简陋的筒子楼。还有,母亲家的保姆,就是隶属于日照的五莲县人氏。
而真正与日照人有深入的接触并成为好友,完全是出乎意料的。2004年-2005年,我曾主编一份日报的文化副刊,也就有机会接触了各地的作者。其中有一位本地的作者,用的是笔名,从笔名完全看不出性别,这位作者写的文字大气,蕴含哲理,富有韵味,百看不厌,因此其来稿的采用率较高。直到有一天,该作者在网上留言,说需要一本我编的有关青岛旅游方面的书给其女儿用,给我打电话约时间取书。接到电话,听到声音,我愣了几秒钟,显然对方也意识到了什么,缓缓地说:很意外是吧?呵呵,是有些意外,原来是位大姐。一直以为是位先生呢!知道大姐是日照人,是在很长时间以后,有一次,委托她帮我看稿子,她说要带着回老家的时候看,我顺便问了句她家在何处,得知是日照。可是大姐的口音里一点也没有那些特征明显的音素。
前不久,央视四套“走遍中国”栏目对这个城市做了全景式的介绍,并对其悠久的历史作了介绍,很惊奇地看完了几辑节目,并在节目中看到了现仍在那里主政的九中老校友杨军(他也算是地道的日照人了!)。看完两期节目后在QQ上欣喜地告诉了大姐,大姐回复说她早就看过了,显然现在是重播。她说上面还提到她的父亲,是当年的县委书记,并说日照引进茶叶就是她父亲做的。原来大姐出身革命家庭。
对一个城市的接触,就这样由远而近,由浅入深,大姐曾诚挚地邀请我去她的家乡去。是的,只有脚踏实地地踏上那边有深厚人文色彩的土地,那个曾诞生了古代亚洲最大城市的地方,那个曾生存着以太阳为图腾的东夷人的,曾经创造出蛋壳黑陶璀璨文明的地方,才能深刻地了解那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兴港口城市,以及在电视里一掠而过的漂亮而干净的海滩和纯朴的日照人。
日照,令人神往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9

主题

68

帖子

193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积分
193
QQ
发表于 2014-1-30 12:45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。请多指教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

主题

48

帖子

306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306
QQ
发表于 2014-1-30 12:49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拜读了,谢谢楼主介绍日照城和有关“日照”的故事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更多»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